京剧发展历程

1790-1840

形成时期

  • 四大徽班进京: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三庆、四喜、春台、和春四大徽班从南方陆续进入北京,史称"徽班进京"
  • 融合汉调艺人: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,促进了西皮和二黄的融合,形成了所谓的"皮黄戏"
  • 吸收多种剧种精华:不断吸收昆曲、秦腔、弋阳腔、高拨子、吹腔、梆子等剧种的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
  •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: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,逐渐形成具有"京音"特色的剧种
  • 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
徽班进京

王颖生绘国画《中国京剧—徽班进京》

1840-1900

发展时期

  • 在清代宫廷内蓬勃发展:京剧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
  • 逐渐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:京剧在文学、表演、音乐、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
  • 表演程式、音乐体系日趋成熟: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,以二黄、西皮为主要声腔。京剧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,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,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
同光十三艳

《同光十三艳》(沈蓉圃绘)——描绘清代同治、光绪年间13位著名京剧演员

1900-1937

鼎盛时期

  • 四大名旦:梅兰芳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
  • 前四大须生:余叔岩、言菊朋、高庆奎、马连良
  • 后四大须生:马连良、谭富英、杨宝森、奚啸伯
  • 各个行当名家辈出,流派纷呈
四大名旦合影

四大名旦合影

1949至今

现代发展

  • 1950-1960年代被称为"黄金时代"
  • 文革期间出现"样板戏"
  • 改革开放后迎来艺术复兴
  • 当代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:发展小剧场京剧等新形式
  • 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:扩大京剧在全球的影响力
革命样板戏演出场景

革命样板戏演出场景